2007年12月19日

威爾第安魂曲_番外篇

記於2006年11月12日

為了幫大學合唱團做宣傳,指揮接了一個案子,要帶團到慕尼黑基督教路德教派的大學教堂(Evangelische Universitätskirche)──聖‧馬庫斯教堂(St. Markus)──,在其星期天做禮拜儀式時演唱三首小曲子。曲目分別是:Heinrich Schütz(1585-1672)的"Herr, auf Dich traue ich"、Charles Villiers Stanford(1852-1924)的"Justorum Animae"以及Felix Mendelssohn-Bartholdy(1809-1847)的"Denn er hat seinen Engeln befohlen"。雖說唱的東西跟威爾第無關,但是指揮說是為了推銷合唱團,以利這次期末公演的票房銷路。畢竟若我們每次公演都想要唱大曲目的話,就得再加找交響樂團或甚至獨唱者來合作,而這些都是需要付演出費的。所以為了籌措這些經費,就得努力拉親友來聽,或到處張貼宣傳海報。再加上我們這學期的公演嘗試在原有的三級票價制(20, 15, 12歐元)外,新添一款25歐元的票,以期能賺更多一點經費,因此就更不能放棄這次現場表演的機會,要把它當作是自我推銷的廣告,以求吸引更多人來買票。

在指揮的道德勸說下,合唱團裡大約有70個人報名參加這次演出,我也有報名插上一腳。不過,我之所以決定參加,其實也是有經過一番考慮的。雖然我這天早上並沒什麼特別重要的事要做,但是此刻身體仍舊微恙、尚需靜養,而且返鄉在即,也需要準備一下行李,總之就經濟理性的角度來考量,似乎是待在家裡才比較好一點。不過,我後來又想了想,覺得既然要唱的曲子中有兩首我曾經唱過,而且也不曾在德國教堂裡唱過歌,似乎去幫忙唱也不會花太多的時間與心力,又可賺個新經驗,何樂不為呢?所以......



我們這群自願軍趁著星期六合唱團加練完後,留下來再花了大約一個小時的時間來練星期天要唱的那三首小曲子。我唱著唱著,才倏然發現,先前曾唱過的那兩首曲子,早都已忘了一大半,這時甚至還懷疑自己該不會連上次在唱的時候都有唱錯,否則怎麼會現在唱的旋律跟印象中的不太一樣?越想越慚愧,只好偷偷把自己的音量放小一點,當個充數的濫竽。哈哈!

星期天(也就是今天)早上10點,我們要在教堂側門集合,然後再演練一遍待會要唱的曲子,演出則是要直到約11點時才開始。儘管合唱團的幹部在星期六傍晚時有跟大家說明教堂的地點,但我還是不知道它在哪裡。由於我平常就很少逛慕尼黑這個城市,除了常去的那幾個地方外,其他所在一概不熟悉,尤其是一堆街名更是記不來。所以就開口問坐在隔壁的團員要怎麼過去那家教堂。不過他也不知道該怎麼跟我解釋,因為他連說了幾個街名與地名,我都說不知道。最後,我只好請他把地址寫下來,然後我回家上網去查,才終於順利找到教堂所在的位置。原來它離大學並不會太遠,只不過因為我很少去那個區域,所以才會對其完全沒有概念。

早上出門時,天微雨。由於我沒算好街上輕軌電車的接駁時間,等到下車走至聖‧馬庫斯教堂時,其實已遲到了10分鐘。 幸賴昨天有聽到指揮說練唱地點是在教堂側面的某處。我遂繞著教堂外圍走,看到其中一側有個很像是通往樓梯間的門,推開進去後就有聽到人聲樂音。所以我就溯著聲源向上走去,輕鬆找到了練唱的房間。空間並不大,看起來應該是教堂唱詩班的練習所。待指揮又修了一遍今天的演唱曲目後,引領我們走到樓梯間,再從對面的門穿過去,原來那可以直通到教堂側面的二樓觀眾席。我們走到與教堂祭壇遙遙對望的唱詩班表演位置,按分部隨便站個隊形,再預演了一遍那三首歌曲,然後就撤到兩旁的觀眾席去,等禮拜儀式開始。

由於我們事實上是在整個禮拜的過程中穿插著演唱,所以得全程陪著到禮拜結束為止。牧師演講時,我們就散到二樓兩翼的座位上坐著,等到要演唱時才迅速聚集到大管風琴前的表演區去。講道的牧師是大學神學院的教授,講題則是有關祁克果對死亡的看法。他每講完一大段,教眾們就在管風琴的伴奏下,一起唱一首聖歌。而我們坐在二樓的合唱團員們不光是在一旁聽牧師講道而已,也有陪那些教徒們一起唱那些聖歌。我因為不是基督徒,儘管以前曾讀過、看過不少與基督宗教相關的書籍與器物,卻沒有多少次親身實際參與其儀式的經驗。今天可算是我在德國的初體驗。我對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教堂裡唱聖歌用的歌本。它通常放在入口處供人取閱,大小有如聖經,書背上附有三條不同顏色的細棉繩,主要是讓人用來當書籤,放在待會要唱的聖歌歌譜夾頁中,以利到時能迅速翻閱到正確的頁數。至於合唱團的演出情形,我反倒早就忘了去注意,只記得大家總是匆匆上台下台,還有台上人很擠,如此而已。

[延伸聆聽]
Regensburger Domspatzen演唱給現任教宗聽的「Denn er hat seinen Engeln befohlen」

沒有留言: